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大手小手,在地紮根】地質講堂:創意地質旅遊─高屏地區地景概述 講堂回顧
發佈日期 : 2018-05-30
文/簡思維、陳依君;圖/丁上竣、林建緯、游佳欣
泥岩是一種乾燥時堅硬如岩、接觸水份時易軟化的一種軟岩石,因其岩性具較大差異性所以在工程處理上必須更加注意。台灣泥岩主要主要分佈區,以高雄燕巢、台南田寮月世界及台東鹿野至卑南溪下游的利吉惡地為主。泥岩形成的土壤環境因酸鹼性較偏鹼使植被與作物生長較為困難不利,導致泥岩容易裸露於表層並受雨水或逕流水沖蝕快速,造成地表面有如荒蕪的月球表面,貧困的環境嚴重影響在地生活方式與人文發展。
民國九○年代後,配合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各縣市發展代表地方的地質公園規劃,緊鄰中寮隧道西南方的燕巢,成立「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不只惡地,還有泥火山、珊瑚礁體的雞冠山,擁有台灣西南惡地豐富的地貌。火山岩漿沖積形成的土壤,礦物質豐富,種出來的珍珠芭樂甘甜滋味中帶有淡淡清香,近年成為燕巢地區重要經濟收入,更讓燕巢成為名符其實的愈挫愈勇甘甜之鄉。
國立宜蘭大學地質知識學習站─地質講堂,於今(107)年4月30日特邀《地質季刊》第37卷1期「創意地質旅遊─山海交織河港美景」專輯企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系齊士崢教授蒞臨演講。當日,齊教授針對高屏地區地景概述有系統的講演,接續,燕巢援剿人文協會陳士文理事長,結合燕巢泥岩惡地頗負盛名的農特產品美食饗宴,讓宜蘭地區民眾與校內師生留下深刻的地質記憶(GeoMemo)。
GeoMemo心得
土木工程學系/簡思維 同學
藉由講師齊士崢教授所介紹的高雄泥火山奇景與高雄石灰岩,深入瞭解所謂泥火山並非是火山,泥火山因活動方式較具突發性、噴發相較高溫流漿及噴發完的景觀像是較小型的火山故有被誤認為是火山的狀況,但實際上因泥火山體本身高度僅僅數公尺、噴發泥漿僅50度至60度左右,以及噴發內容物以泥與水混和而成的泥漿,與實際上的火山高度數千公尺、噴發溫度常常超過攝氏上千度及噴發內容物為岩漿等有極大差異,但不定期與不相同地點的噴發,也使當地農地時常有噴出泥漿淹沒大片農地,導致農民損失與困擾。
土木工程學系/顏兆國同學
面對環境的艱困與窘迫唯有堅持到底與努力不懈的精神才能扭轉困境,而非為了獲得利益方式選擇過度使用環境,唯有學習與環境有限地使用及相互尊重才能使在地產業永續發展。就如同燕巢援剿人文協會陳士文理事長一樣,選擇藉由地質觀光解說與有限的土地開發打響燕巢的名聲,讓世人知道即使環境再險惡只要共同努力與學習,不以利益為優先與不大肆濫墾濫伐,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環境再惡劣其實都有可能是最好的禮物。
土木工程學系/張凱勛 同學
地質認識的推廣與加深社會大眾環境保護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尤其面對特殊景觀更不應該輕易觸摸破壞與踐踏,地質保護、認識與推廣是台灣的每位成員重要的課題,倘若能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以學習的方式在每個人心中扎根,將會使台灣寶島永續美麗與乾淨,台灣每個角落維護應該由人人共同施行。
 
延伸閱讀:
齊士崢(2018)高屏地區的地景與旅遊。地質,第37卷,第1期,第9-13頁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