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講堂:高雄泥岩惡地的地景產人文:地質公園的精華 主講者:蘇淑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地質公園(Geopark)是個全球性的倡議,在台灣地質公園實踐的過程中,有一群學術界與專業界的朋友及地方社區的有識之士,共同形成具有動能與節奏的社會力。目前台灣有八個(或九個)地質公園經由地方社群舉報、並由地方政府審議通過,再經中央政府(農委會林務局)核可公告的縣市級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以地質和地形條件為基礎,聚焦其上的環境所型塑的社會、文化與經濟;藉由認識了解地質與地形的環境條件,進而珍惜其保育和維護可成為社會趨吉避凶、發展區域特色、形成區域文化經濟傳統,以創造優越的生活環境。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範圍內,因泥岩地質基礎而創造出區域性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特色,在高度全球化而趨同的全球社會中,保存區域的環境特性與特色美學,值得珍視與認識。
GeoMemo心得
土木工程學系學生A
課程先從人類與環境起頭,例如:沒有颱風所帶來的雨量,台灣民生、工業用水都會產生問題,但颱風也會伴隨一定的釀災。再來向我們介紹了青灰泥岩,泥岩為沉積岩的一部份,和頁岩相同,碰水會產生潤滑作用,導致滑動。惡地、月世界就是岩表土順流而下,使岩層產生侵蝕作用,但工程會導致環境極速的變化,消失的速度極快。在這次的講解後,我對於高雄地區泥岩地層,此地上所發展的文化、歷史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土木工程學系學生B
今天演講的範圍很廣,從人文、文化、歷史等都有關聯,了解到地質地理所發展出的民族文化和經濟發展都有所關係,地質公園是個很好的概念,不僅能保有原本的自然環境,也能同時進行環境教育。
土木工程學系學生C
演講不單單只介紹地質等知識,在簡報中有著很多的範例,演講也有著各種抑揚頓挫,宛如在跟著我們對話似的,也適時提出問題讓台下的我們提振精神,利用講解台灣的地震和氣候時,慢慢的把題目延伸出來,不會只有簡單的介紹,而是將其連成一條線,互相有著共同的意義在,讓我對地質公園有更加的認識。
土木工程學系學生D
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氣候造就了不同地區的人文特色,各地的地形與地質也影響當地的建築及生活特色,也常被當作觀光特色,吸引各地的人來朝聖,這也是地質公園的用意,不只保護特殊的地形地貌,也讓更多人可以認識此地質,我們可以藉由多了解不同的地質優缺點,未來在工程或設計上創造不同的價值來達到永續的概念。